青春篇|数千公里水“智脑”:淮河是这样精准规

秋雨滋润淮河。在蚌埠至浮山淮河干流河段防洪区协调建设工程现场,沿河竖起花园湖闸门,勾勒出防洪的“铁架子”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供水涵养工程之一,花园湖船闸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产,是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防洪区建设和调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该工程一口井净宽10米,设计排洪能力3500立方米每秒。泄洪能力远远超过土坝泄洪方式。 “此举”将把花园湖分洪区从曾经的“混乱蓄洪区”升级为闸门控制、精准化的标准化分洪区。水利部淮河养护委员会淮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静表示,“防洪调度,形成与淮河上游王家门协调的上下游防洪格局。淮河曾被誉为我国“最难治理的河流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淮河流域 统筹推进水灾害、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管理。水库闸门纷纷修筑,堤坝雄伟拔地而起,保护河流、安抚人民生活的水利工程,从图纸变成了现实。智慧水务构筑流域安全屏障 国家水利局淮河水利水文局配电中心(信息中心) 水利部数据n 整个流域的雨水状况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。水利部淮河水利利用委员会水文局(信息中心)水文气象处副处长赵梦杰告诉记者:“在‘四预测’防洪体系支持下,淮河主控站洪峰预报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10%以内,洪水预报周期可达三至七年。”不断地。 “数字就是最好的见证。‘十四五’以来,淮河治理工程建设按下了‘加速键’,主要是新增38个淮河治理工程。中山角水库等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,淮河海道二期工程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,调整 和建设下游浮山、下窝等地正在开展防洪任务。淮河干流各河段项目即将开工。截至目前,流域内已建成水库8600多座、堤防8.6万公里、蓄洪区24个、闸门4万多个。基本形成“上拦、中蓄、下排”的流域防洪工程格局,具备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最大洪水的能力。数字技术改善防洪决策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淮河流域雨水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建设不断加强。防洪“四预测”制度(预报、预警、预案、规划)已大规模实施。现代水库船闸运行管理矩阵构建正在加速推进,将推动流域防洪从单点治理向系统调节、从经验决策向智能沟通转变。我们编织密集的水网,为千家万户提供用水,丰富人们的生活。金秋时节,安徽省六安市原区苏埠镇大祥村的稻田里,稻田已经成熟,预示着丰收的到来。 “我在苏贝市种了6000多亩地,种完水稻,就种小麦、蔬菜。回乡务农之前,我对一般灌区产生了兴趣,节水有保障,旱涝保收,一亩地能产1200到1300公斤。”粮食大生产户刘长乐指着田里的秋粮说道。其河口灌区为皮什罕灌区,是全国最大的灌区。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国家级地区。灌区以淮河流域大别山佛子岭、眉山等6座大型水库为主要水源,建成了“长藤瓜”灌溉工程体系,保障了全区合肥、六安市超过1400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。 “今年灌区出现春灌前、梅花后阶段性干旱,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形势分析,最大限度发挥蓄水、引水、抽水、引水等功能。今年以来,共调水灌溉21.8亿立方米,保障了灌区962万亩水稻生产用水。” 山斌,安徽省淞石罕灌区管理局灌溉规划处处长。自从“十四五”期间,淮河流域以改善人民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加快国家水网骨架和主动脉建设,持续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、集约安全利用能力,不断提高流域水安全水平。目前,淮河流域有“四纵”,包括东线南北调水一期工程建设和引淮工程建设,“一横”,指开发利用淮河流域水资源,形成水库、水库等四纵一横、多点的水资源配置体系。盖茨作为“多点”。这条水网正在成为支撑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名词江湖重生,淮河幸福树茂密生长。数千公里的淮河流域,从上游河南省息县的淮河博物馆,到中游安徽省蚌埠市的河畔风景区,再到下游江苏省盱眙市的古坝景区,展示着淮河流域独特的生态照片。 “汛期的时候我们很担心,现在这里成了全家人最喜欢去的地方。”安徽省蚌埠市淮河河畔,带着孩子走在水边平台上的市民张小丽说。这一变化得益于淮河流域幸福江湖的持续建设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淮河流域持续调整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管理,加强水生态和水环境管理。河流、湖泊面貌焕然一新,流域人民的财富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大幅增强。目前,淮河流域已建成幸福河湖1800余条,完成191条主要省界河湖健康评估,80%以上河湖等级为健康以上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真实的治理成果。 17条省际主要江河湖泊主要管理区生态流量目标达标率保持在90%以上,淮河干流和南北调水东线一期工程水质全年保持。上述Ⅲ类中,淮河流域(含山东半岛)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增长。“双减”。 81个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面积减少70%以上。京杭大运河连续第四年实现全运河连通。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。每一滴水的精确力量,汇聚成一条大河的强大运动。